美國聯邦參議院於周二( 6 月8日) 表決通過「美國創新暨競爭法案」。其內容是為了加強美國國內的科技發展,以試圖與快速崛起的中國科技業抗衡。內容包含資助科學研究、補貼晶片與機器人製造商,以及增加用於半導體、微晶片、電信設備的生產基金。在資金方面之外,該法案也對中國的部分人員設立了相關制裁內容。首先,該法案內容要求美國政府成立跨部門工作小組,解決美方認為中國一直操控美國市場的問題,「並授權資助以支援在中國運作的獨立媒體。」

法案亦要求美國國務院列出一份與中國企業相關的清單,讓美國得以與「地區盟友」合作,禁止進口與中資企業相關的產品。最後,法案強調美方需制裁竊取美國商業機密,或從中受益的實體組織及個人。
對此,中國全國人大外事委員會周三(6月9日)發表聲明,抨擊美國參議院這項法案「打著創新和競爭旗號,干涉中國內政,妄圖遏制中國發展……注定失敗。」
緊隨其後,中國也在周四 ( 6 月 10 日) 透過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了《反外國制裁法》,並表示這是一項為了「維護國家主權、尊嚴和核心利益,反對西方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的法律。其主要內容為中國政府有關部門可以決定將直接或間接參與制定、決定、實施歧視性限制措施的個人、組織列入反制清單,其中還可以包括這些個人的配偶和直系親屬、組織的高級管理人員等。具體反制措施可以包括不予簽發簽證、不准入境、查封、扣押在中國境內的動產、不動產等。
根據香港城市大學法律學教授王江雨博士的分析表示,這種法律的最大意義,就是給法律的制定國一個有效的法律武器,「能夠在必要的時候,去反擊外國企業對本國企業的制裁,也可以去懲罰那些制定制裁措施的外國政客和官員」 。
「一方面是便於(中國)採取行動,另外一方面它本身有很大的威懾作用,讓外國政府看到,如果對中國制裁將會是有後果的。」
未來美中雙方如何借著相關法律制裁彼此,是美中貿易戰的新焦點。
資料來源
https://www.bbc.co.uk/news/technology-57450345
https://www.bbc.com/zhongwen/trad/world-574264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