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東時間上午 7 時 20 分(台灣時間晚間 8 時 20 分),美國國家航空暨太空總署(NASA)這座望遠鏡從 1996 年開始研發,歷時約 30 年、斥資約 90 億美元(約新台幣 2,492 億元)打造的韋伯太空望遠鏡,由阿利安 5 型火箭(Ariane5)運送,從歐洲太空總署(ESA)法屬圭亞那庫魯(Kourou)基地發射升空。
總重達6500公斤的韋伯太空望遠鏡,本身是以紅外線光學為基礎打造,銜接過往以近紫外線光為基礎設計的哈伯望遠鏡觀測外太空任務,並且透過紅外線光觀測更遠、更古老的外太空星體,藉此突破哈伯望遠鏡的光學望遠物理極限。
在工藝上,韋伯太空望遠鏡由於是以紅外線光學為基礎,所以必須避免熱源影響觀測,尤其剛從地球出發所遇到的第一道難關就是太陽,必須在觀測面的另一端裝上隔熱板,以避免太陽直射的影響。另一道難題在於體積,韋伯太空望遠鏡的主鏡直徑長達 6.5 公尺,約為哈伯望遠鏡的三倍大,所以主鏡不可能從頭到尾都張開,在火箭發射以及飛行時,必須如同摺紙般折疊起來才行,在抵達觀測「 L2 拉格朗日點」後再打開,全身上下共計 900 多個機械關節需要有序的啟動。
若一切順利,韋伯望遠鏡將在一個月後抵達距離地球約 161 萬公里的太陽軌道「L2 拉格朗日點」,該處約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 4 倍,望遠鏡將繞太陽公轉,並與地球保持同步。天文學家們將藉由韋伯太空望遠鏡觀測 140 億年前宇宙誕生時的樣貌,幫助人類對宇宙和太陽系外類地行星的起源有更進一步了解。
閱讀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