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3 月 11 日日本東北地方外海發生規模地震矩規模 9.0 的地震,其引起的海嘯導致了大規模的地方機能癱瘓以及經濟活動損失,其中最廣為人知的就是福島第一核電廠事故。此事故發生原因主要是海嘯襲擊核電廠,圍阻體崩壞後 在周圍環境中洩漏了大量放射性物質,這些放射性物質溶於水之後就形成了核廢水。
日本處理核廢水的方式主要是先使用多核種除去裝置 (ALPS, Advanced Liquid Processing System) 從核廢水中有效地去除放射性物質,接著將這些核廢水儲存在福島沿海的儲水槽,據東京電力公司-福島核處理水說明網站資料顯示,截至 2020 年 11 月為止所建立的儲水槽可以儲存共 137 萬立方公尺的核廢水,預計 2022 年夏天就會裝滿。隨著時間一步一步逼近,核電廠腹地已幾乎無興建儲水槽之空間,2021 年 4 日 13 日日本首相菅義偉在內閣會議正式宣佈最快在 2023 年開始有計畫地向大海排放核廢水,預計 2041 年到 2051 年排放完畢。
此消息一出,各國紛紛表態不同意見,聯合國原能總署報告認為將核廢水以可控的方式排入大海是風險和危害都最小的方式,具有技術可行性;中國外交部表示這種單方面將核廢水排入大海的作法是不負責任的行為;我國原能會在 2021 年 4 月 14 日表示,計畫與海委會國海院研提「國家海域放射性物質環境輻射監測及安全評估整備計畫」,規劃建置相關的預警系統與公開平台,以利核廢水之監測與評估。
ALPS 處理後的核廢水「安全」嗎?
為何各國會對福島處理水如此敏感呢?首先,核電廠運作時所使用的「水」可以分為兩種,如下核電廠運作示意圖:
- 冷卻水:將外部海水引入冷卻作為冷凝器的原料,不會與反應爐接觸,所以不具有放射性物質,但會定期排放高溫熱水。
- 爐心水:用於內部循環冷卻爐心,與反應爐直接接觸,所以具有放射性物質,例如鍶、銫、鈷、氚元素等等,對人體皆有危害。
正常運作的核電廠只會排放冷卻水,而福島核災所帶來的核廢水就是屬於爐心水。
為了處理這些核廢水,日本政府使用多核種除去裝置 (ALPS) 來處理,此技術能夠有效地去除核廢水中氚以外之 62 種放射性物質。在排入大海之前還會摻入大量海水稀釋為 100 倍以上再進行排放,此標準甚至已經低於日本法令公告濃度 (60,000 貝克/公升) 和 WHO 飲用水水質準則 (10,000 貝克/公升)。
從上述估計數據來看,這些放在儲存槽裡的含「氚」核廢水甚至已經比飲用水還安全。接下來我們來看日本政府如何處置這些核廢水。
處理水為何要排入大海?
在日本內閣決議將處理水排入大海之前,日本政府與國際原能總署 (IAEA, International Atomic Energy Agency) 在 2020 年 3 月 31 為止研議出四項可能的處理方案:
- 電解成氫氣排放
- 埋藏在地底岩石圈
- 加熱蒸發排放至大氣中
- 以可控的方式排入大海
以上四個方案從成本來看,電解與加熱需要耗費大量的電力成本,埋藏地底則需要鉅大的工程成本,最終日本政府決議以可控的方式排入大海是當前成本和風險最低的作法。
為何大家還是不放心?
從以上數據來看,日本處理核廢水的方式看似真的沒有什麼問題,但為何民眾還是感到恐懼呢?日本大分大學輻射評估專家甲斐倫明表示:「科學家普遍有共識,(核廢水排放)對健康的影響很微小,但排放核廢水不能說風險為零,這就是爭議所在。」儘管科學家從各種研究數據來佐證背書,人民心中的「處理後的核廢水」與「危害健康」仍然有一個等號存在。
閱讀更多:
日本福島核廢水懶人包》核廢水哪裡來?對人體有無害?爭議一次看!
Fukushima: Japan announces it will dump contaminated water into sea.
行政院原子能委員會:針對110年4月14日各大報報導福島含氚廢水排入大海,原能會基於輻射及核能安全管制機關立場之回應說明